第六十五章 新秩序-《德意志将永世长存》


    第(2/3)页

    依照和约内容做,德国本来就将成为地区性小国,试想一个国家十万人的军队,连防守都不够,比小国墨西哥、葡萄牙、挪威的兵力都还要少。

    这样的一个国家,如何抗衡拥有上百万兵力的法国人?

    不过纵然希特勒觉得自己的这些信写得还是比较好,可最后都石沉大海,没有消息。

    与此同时,凡尔赛和约内容传到德国,国内顿时群情激愤,罢工游行无数。

    割让差不多十三分之一的领土和十二分之一的人口,也就意味着国家生存空间更加不足,也就意味着差不多每十个同胞中,就有一个将会成为“外国人”。

    比如空战王牌、国家英雄里希特霍芬是上西里西亚地区的布列斯劳市人,可是现在要把这个地区割让给波兰,那里希特霍芬是德国人还是波兰人?

    比如原总参谋长鲁登道夫是波森省人,可波森省也要割让给波兰,那鲁登道夫算是德国人还是波兰人?

    这两人只是例子,像他们这样的社会精英有很多,这些社会精英的家乡居然都要被割让出去了,这能不让人愤怒吗?

    《凡尔赛条约》对于最后最后一刻钟还沉溺在幻想中的德国人来说是一个惊人的打击,愤怒的群众们纷纷举行集会,对和约表示抗议,要求德国政府拒绝签字。德国临时政府也公开声称,和约条款是“不能实现和不能负担的”,德国总理谢尔曼更是指责《凡尔赛条约》是“可怕的、谋杀性的魔锤”,他高声诅咒道:谁签这个条约,他的手就会烂掉。

    可是现实是残酷的,协约国是想打下去的,直接冲到德国境内军事占领反而更好,反正德国已经无力再战,协约国还有好几百万人预备军,德国只有十几万人预备军,这样的客观事实让所有德国人都泄气不已。

    十五天很快就要过去了,要是德国代表再不签字就说明德国人拒绝和约,战争将会再次爆发。

    德国总理谢尔曼宣布辞职,新总理古斯塔夫·鲍尔上台,德国国会举行了投票,最后投票支持接受条约者以237票比138票胜出,德国政府,接受条约!

    在距协约国最后通牒的限期只差19分钟时,德国外交部长赫尔曼·米勒进入凡尔赛宫,在和约上签字。

    次日,德国的所有报纸不约而同地在第一版加上刺目的黑框。

    所有德国人都会记住这惨痛的一天。

    世界大战结束了,最后以协约国胜利,同盟国失败而告终,同盟国每个国家都分别签署了苛刻的和约。

    奥匈帝国被四分五裂为多个民族国家,丧失百分之七十五的领土,损失巨大。

    保加利亚失去爱琴海出海口,并赔款4.5亿美元。

    奥斯曼土耳其彻底被瓜分,中东地区被英法霸占。
    第(2/3)页